一夜無話……
張清和起了個大早,披上昨日領(lǐng)的學(xué)子青衣,腰間系上一個玄色的香囊——自不用說,是他挑選的儲物之器,打算去上早課了。
今天領(lǐng)早課的夫子不出所料是徐見山。
課業(yè)堂很寬敞,能容下三五百人,每人身前是一方矮桌,身下有軟墊跪坐。
陸陸續(xù)續(xù)有人進來,皆不曾大聲言語,好友之間也是點頭示意,沒有過多交談。
法相以上的學(xué)子可選擇自修或聽從自家夫子的安排,道基與歸元的學(xué)子,則按定例選擇進行早晚課業(yè),修六沐一。
當(dāng)然,這個當(dāng)口,法相以上的學(xué)子,除了因故留在院內(nèi)的,怕是全往東海去了。
徐見山走上前來,面對諸生,掃了眼四周,看到前列的張清和時微微點了點頭,便開始上課。
今日早課的內(nèi)容是《平子》。
平子是長安塾的二代圣夫子,更是守庸子的學(xué)生。
用徐見山的話說,這位以“子”相稱的大德,如今已是真正的近仙者,是長安塾尚留人間的三位祖師之一。
只是因為種種原因,這位老圣哲不知道在中天大界何處游歷。
近仙者稱大圣境,是超脫上三境之外最后一個境界,呼吸之間都能乾坤摩弄,造化斡旋。與第九境圣人境相比,又是一番天壤之別。
然而此處提及的圣人境也并非長安塾內(nèi)稱呼某些大修夫子的敬稱。
由于圣人乃九境之末,仙唐又以文辭立國五千來年,所以將深究某些學(xué)術(shù)到了極境,又有莫大貢獻的夫子稱為圣人或亞圣。
圣,在中天大界,不單代表修行境界,也是極致的意思。
“平子問人道,守庸子曰:順天耳。不違天時,菜畜發(fā)也;不違天象,黔首活也;不違天道,諸國王也……”
“平子曰:上帝煌煌乎,敬三尊而牧其民。牧民何以得哉?民興,與帝不利。民衰,與帝不利。嗚呼!牧之,德也!”
……
張清和認真聽了一會《平子》,面色從認真到了有些嚴肅,這本書的通篇表達的都是順天敬神的觀點,和守庸子一脈相承,甚至猶有過之。
在這個知識就代表扭曲,高天之上的神明都是那種玩意兒的世界,這樣的典籍出現(xiàn)似乎算是相當(dāng)符合情理。
徐見山細細闡述了平子,又整理到治國理政上來,聲音抑揚頓挫,神色冷峻,幾個打不起精神的學(xué)子只得死命睜開渴睡的眼睛。
事實證明上課釣魚,與是不是修仙者毫無干系。
“好了,今天的文課就到這里,諸位好好溫習(xí)?!毙煲娚揭娨呀?jīng)出了些日頭,提聲道。
他看了眼還算精神的張清和,來回踱了幾步,作下決定。
“接下來講修行,今日我們談基礎(chǔ)。修行中遇到困惑的歸元學(xué)子可以留下等待課后答疑,無事的可以先離場了,道基學(xué)子留下。”
徐見山先細細闡述了分明的體系,隨后抽學(xué)子答問。
張清和聽得很認真,身處這樣的世界,不能做反抗的時候,就得去試圖理解。
理解他們,但努力不成為他們。
“修仙九境,為何有上中下之別,許少郎,你來回答?!?br/> 姓許的這位學(xué)子是個身形瘦弱的雀斑少年,站起來唯唯諾諾,正是先前瞌睡的幾人之一。
“回先生,下三境初入修行,主磨弄靈氣,中三境已是身在仙道坦途,主修煉神魂,至于上三境,是著書立說,感受道義貼近神靈的大境界?!?br/> 徐見山語氣稍微和緩些,把戒尺放下。
“倒也不算錯?!?br/> “何少郎,你來解下三境。”
“回先生,下三境分別為道基,歸元,法相。然而人間修行路的起始卻不在此間。起始為感應(yīng)境,顧名思義,感應(yīng)天地靈機滿潤己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