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9、從聊齋志異到山海經(jīng)(12)
在解釋這件事情之前。
許老師偏題了。
他發(fā)散性的先鋪墊了一遍背景。
講文化認(rèn)同。
林峰:【啊對對對,許老師你說的對】
畢竟許老師第一句話就是,小朋友啊,你要知道,“借陰壽”這種東西,在古代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林峰:【為什么呢?】
許老師說,文化傳承是一件蠻嚴(yán)肅的事情,它是一個文明的氣質(zhì),可以體現(xiàn)在風(fēng)俗的方方面面,從衣食住行,將人包圍起來,逐漸同化一群人。
美人在骨不在皮,精氣神也是如此,共同的文化是精氣神的脊柱。
特別是儒家思想,對于大家思想的潛移默化,還是蠻深刻的。
自從漢武帝的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(shù)”之后,歷代朝廷都開始推崇儒家,主張教化,然后就有程朱理學(xué)的興起,期間還有王陽明心學(xué)這樣的瑰寶現(xiàn)世,直到現(xiàn)在,還有殘留。
和儒家一起發(fā)展的,還有佛道兩家。
大家都在不斷的借鑒吸收,從上到下的改變,爭取擴(kuò)大。
為了更好的傳播和生存。
大家都在努力的改變。
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嘛。
佛教最初傳入中原的時候,就受到了士大夫的猛烈抨擊。
士大夫們看不慣佛教,其中有一條,就是和尚們在出家之后,無父無母,不忠不孝。
儒家很重視忠孝,你出家,往小里說,你是脫離了家庭,往大處說,你是脫離了家族,背棄了你的根。
父母生你養(yǎng)你,你轉(zhuǎn)頭就出家,連父母都不供養(yǎng)了,這能行?
農(nóng)耕文明,人就是財富。
人,是農(nóng)耕文明的根本之一。
主要勞動力溜了,你還玩什么?
更不要說,在唐朝中期,佛寺就佃農(nóng)千萬,良田萬頃,僧尼不計其數(shù),佛寺成了大地主,甚至還豢養(yǎng)了不少武裝力量,皇帝連鑄造錢幣的銅都湊不齊,你家的佛像,銅鑄,金粉,這還了得?
要是奢侈還就算了,你還不交稅。
這能行?
為此,唐武宗選擇滅佛。
可惜,當(dāng)時藩鎮(zhèn)割據(jù),他的命令得不到完整執(zhí)行,他死后,滅佛停止。
唐懿宗時期,崇佛的又因為迎佛骨,遭到了許多大臣的阻止。
其中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中的韓愈。
他因此被貶謫,佛門大興,和儒教不一樣,佛道在歷史之中沉沉浮浮,并不是一直都被朝廷尊崇。
三教,在歷史的經(jīng)過之中,開始融合,變得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相互借鑒,一起接地氣。
儒釋道都和解了,正所謂:儒門釋戶道相通,三教從來一祖風(fēng)。
紅蓮白藕青荷葉,三教原來是一家。
所以借陰壽這種玩意兒。
三教九流,都十分排斥。
太逆天了。
三教都看不下去,惡心!
特別是士大夫,別說看著,士大夫聽見那玩意兒,都會怒氣勃發(fā)。
逆轉(zhuǎn)人倫,其罪當(dāng)誅!
所以,哪怕在崇尚孝道的古代社會,面對這種傳說之中的“借陰壽”的把戲,也極度厭惡,不管“借陰壽”的兩個人是誰,是不是父子,只要一檢舉核實,衙門壓根不給活路。
對付妖人三部曲。
逐一伺候。
狗血淋頭,帶枷曝曬,丟進(jìn)糞坑。
都不用到最后一步砍頭。
這被折騰的人,也就差不多沒了半條命,不管是不是妖人,都要死!
民心似鐵非真鐵。
官法如爐,那是真如爐??!
古代對于這種東西,都防范的極其森嚴(yán)。
親親相隱聽到?jīng)]?
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