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曹軍做出兵分三路的舉動之后,也就又過了四五天時間,袁紹那邊主動傳來消息,讓曹昂配合先移屯原武,做好防范西涼大軍東進的舉措。
曹昂自然順勢接了盟主袁紹的委派,從酸棗大營揮師西進,然后便在原武縣范圍內(nèi)屯軍,背靠黃河,與河內(nèi)袁紹、張楊兩軍互為掎角之勢,相互守望。
而在完成這一軍事行動同時,曹昂又趁機在袁紹等人面前賣慘,最終曹軍獲得百匹戰(zhàn)馬,組建成了一人兩馬基本配置的,只有五十人的斥候小隊。
曹軍也不完全是步卒,戰(zhàn)馬也是有一些的,但也就一百多,主要還是騎將為主,真正并沒有成建制的騎兵。
當然,這是以前。在李乾投效曹軍之后,曹軍又多了一支三百人的騎兵部隊。
不過李乾麾下戰(zhàn)馬也不多,不到五百匹,雖有三百騎兵,但馬比人珍貴,有些時候馬跑累了,甚至有三五個人抬著一匹馬走的情況。
曹昂從袁紹等人手中求取兵馬錢糧,基本上都是白賺。
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(xù)太久,現(xiàn)在是曹昂跟袁紹等人度蜜月,等董卓遷都長安,董卓被呂布、王允除掉之后,這種情況就不復(fù)存在了。
有人或許會覺得,群雄討董和董卓之死相隔了不少時間。
實際上沒多久,董卓遷都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,遷都完成之后,卻在兩個月內(nèi)就身死道消。同樣的,王允在董卓倒臺之后執(zhí)政,也在兩個月之內(nèi)身首異處。
不過,董卓遷都這一年時間里,十之八九都在跟關(guān)東盟軍作戰(zhàn),董卓以一敵四,先后跟東路的兗州諸侯,北路的河內(nèi)、冀州諸侯,南路的荊州、豫州諸侯交手,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。
要不是白波黃巾也在這個時候禍亂河東,極大的牽制了董卓一部分精力,董卓未必會那么早的逃離洛陽。
這也正應(yīng)了《周易》中的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,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!”
董卓居安思危,提兵作戰(zhàn),一點事情都沒有,以為危機解除,可以坐享其成,但不想禍起蕭墻。
這也是聯(lián)盟軍,甚至是曹家未來的“先兆”。
等到袁紹拿下冀州,劉岱、公孫瓚平分青州,聯(lián)盟軍必然會分崩離析,各自為戰(zhàn),互相攻伐。
如今董卓遷都已有近半年時間,也就是說,接下來半年時間,曹家必須盡早安定下來,甚至要控住好河內(nèi),以河內(nèi)為根基,進一步圖謀發(fā)展。
現(xiàn)在曹家有袁紹、劉岱等人援助,可再過幾個月,這種援助就沒有了。
當然,對曹軍而言,最關(guān)鍵的還是曹操回歸,主持大事。
自從上次召開過內(nèi)部軍事會議以后,曹昂就派人去尋回曹操。
話說曹操此去揚州,倒也募得不少兵馬,揚州刺史陳溫、丹楊太守周昕幫曹操搭好臺子,又提供錢糧,最終曹操招募了四千多兵馬,算上曹操本身帶去揚州的四五百將士,曹操麾下又有了接近五千可用之士。
實際上,曹操在揚州募兵之事,早就完成了。
可曹操是誰?曹操可是奸雄。
曹操在汴水戰(zhàn)敗之后,就知道兗州諸侯不可靠,他能靠的只有自己。